那些,喜歡獨來獨往的人,都是什麼心理?

你在生活中,是否見過這樣的人?

他們就像是異類一樣,大學的時候,別人忙著聚餐,或是躺在宿舍裡刷劇打遊戲,而他們披星戴月,一個人獨來獨往,在圖書館、餐廳和宿舍之間三點一線;

在職場的時候,當別人忙著KTV通宵的時候,他們則更願意一個人窩在家裡,或是看一部好看的電影,或是安靜地發會呆。

這樣的人,不合群,不管在什麼樣的群體裡都看不見他們的身影,可不知道為什麼,當人們說起平庸的時候,卻怎麼也落不到他們的頭上。

因為不合群,所以自由;因為不合群,所以也就不必去在意別人的眼光;因為不合群,所以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,這種快樂獨一份,簡單而又純粹。

所以,那些喜歡獨來獨往的人,便是這樣的一種心理,而他們的狀態可能出乎我們的預料。

因為不合群,所以內心豐富且安靜

記得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姑娘很不合群——我們忙著聚餐、加入社團的時候,她在圖書館學習;

我們聚在一起商量著那個口紅色號最好看的時候,她在預習第二天的功課;

我們晚上不睡,早上不起的時候,她從不熬夜,早起晨跑,雷打不動的習慣一直堅持到了大學畢業。

那時候還不太懂,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奇怪,和大家都不一樣,別人幹什麼,她不幹什麼,別人不幹什麼,她幹什麼。

直到大學畢業的時候,因著成績優秀,她被保研了,而我們卻還在為了找工作四處碰壁而忙得焦頭爛額。

才想起,原來一直優秀的那個人是她,而一直平庸的那些人是我們。

我們合群,所以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應付那些雞同鴨講的尷尬,因為不合群,所以她有大把的時間用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內心豐富且安靜。

叔本華曾說:『隻有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,他才可能完全成為自己。

誰要是不熱愛孤獨,那他就是不熱愛自己,因為隻有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,他才是自由的』

那些獨來獨往的人,正是因為豐富且安靜的內心,所以她們的人生才會那麼美好。

因為不合群,所以內心強大且從容

一個人為什麼要合群?

是因為他覺得別人都有朋友,而自己沒有,就會是異類;

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如果獨來獨往會被別人指指點點,而他不想成為那個被指指點點的人。

於是,哪怕他們覺得獨處真的比合群要快樂的多,也還是強迫自己去合群,去應付那些根本就不感興趣的話題。

薩克雷在《名利場》中曾說:『人生一世,總有些片斷當時看著無關緊要,而事實上卻牽動了大局』

我們總是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,殊不知,人生是過給自己看的,倘若一味地迎合別人,卻遺失了本該屬於自己的快樂,那麼即便是合群了,又有什麼意義?

而那些獨來獨往的人,他們從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,他們明白人生就是要找到自己內心的光,而不是淪陷於別人的框架裡,別人的評價標準不應該成為道德綁架自己的理由。

於是,他們無所畏懼,在不傷害別人利益的前提下,隨心所欲地做自己。

因為不合群,所以內心清醒且明朗

一個人處在群體當中的時候,就會為了迎合群體而擯棄自己的智慧,所以哪怕是討論出來了一個結果,也不過是別人參與的產物罷了,絲毫體現不了自己的優勢。

而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,誰的喜好都不用迎合,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而且,在一個不被任何人打擾的環境下,我們的內心變得通透明朗,從而更加確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應該做些什麼來努力靠近自己的理想。

所以,當我們學會獨處以後其實就會發現,彼此置身於人群中依然覺得孤獨的所謂合群,一個人安靜地發會呆,聽會歌,才是最快樂的事情。

蘇芩說:『跟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,包括朋友也是,累了就躲遠一點。

能入我心者,我待以君王,不入我心者,不屑敷衍』

對待友誼我們需要明白,朋友不是越多越好,有三兩個就夠了,哪怕是沒有,自己也可以成為自己的朋友,沒必要去為了合群而失去獨處的快樂。

因此,你問我獨來獨往的那些人是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心態?

內心豁達,充實且明朗便是他們的心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