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密關系似乎是人們永恒不變的關注課題。
大家總是困惑於怎樣的親密關系才是健康的,而自己又怎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伴侶等問題。
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些戀愛或兩性交往當中的冷知識。
有些知識看似很簡單,但卻對一段戀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:
1. 你的眼神會暴露你有沒有被《性》吸引
作為人際交往中十分重要的『非語言信號』,眼神暴露了很多人際關系中的信息,而眼神與『吸引』及親密關系息息相關。
一方面,特定的眼神會幫助人們增加自身的《性》吸引力。
在速配約會/相親實驗中安排『相互凝視』的環節,被證明有助於雙方好感度的增加。
另一方面,當我們遇到對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時,我們會『控制不住』地希望與ta進行更多的眼神交流,比如長久的凝視對方的眼睛《這也被認為是在鼓勵對方給自己更多眼神互動的反饋》。
不僅如此,當我們遇到對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時,會有『被喚起』、興奮的感覺,我們的瞳孔此時會不自覺的放大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這種吸引是『一見鐘情』還是『見色起意』,也會被眼神出賣。
那些想愛你的人會去『尋找』你的眼睛,並長久的凝視你的臉,而那些想『上』你的人,則會傾向於凝視你的身體。
2. 愛是一個個不連續的瞬間,並且我們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愛意
近年來的神經科學研究顯示,愛不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情感,而是一個個產生了『積極共振』的瞬間,每個這樣的瞬間都伴隨著身體、大腦、激素水平的變化。
當我們感覺到『愛上一個人』的時候,往往說明我們與另一個人之間存在很多個這樣的瞬間。
從這個角度看,愛既不是永恒的,愛的對象也不是獨一無二的。
你會在一些瞬間感到非常愛對方,但也可能會在另一些瞬間討厭對方。
你可能在一個瞬間和某個人有愛的感覺,在另一個瞬間和另外一個人產生這種感覺。
不過,愛情是由一個個瞬間構成的,並非說明它是無常的、不可控的,相反,恰恰說明它是我們所能夠幹預和控制的。
3. 隻有部分出軌的人會『無數次出軌』,而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所攜帶的基因
人們似乎總是認為『出軌隻有零次和無數次之分』。
事實上,隻有部分出軌的人會『無數次出軌』。
根據美國《婚姻與家庭治療》雜志的調查,在出軌的人裡,57%的男性、54%的女性稱自己在每段關系中都會對伴侶不忠。
這些總是在出軌的人,被稱為『連續出軌者』或者『長期出軌者』,對他們來說,不是因為婚姻/關系出現問題才會出軌,而是出軌成為一種習慣,或者一種生活狀態。
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攜帶某些會導致更容易出軌的基因。
新的研究發現,有一些固定的基因變體,導致某些人天生就更容易出軌,不論男性還是女性。
4. 無條件的愛在親密關系中真實存在,但它隻有在有些時刻才發生
生活中,總能聽到許多人談論『無條件的愛』。
『無條件的愛』總是被奉為『真愛』,甚至是最至高無上的『愛』。
人們也總是希望自己能夠被伴侶無條件的愛著。
但這樣的一種愛,在親密關系當中真的存在嗎?
我們的答案是:無條件的愛在親密關系中是存在的,盡管它並不隻存在於親密關系當中。
愛與關系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。
無條件的愛意味著不索取、愛ta本來的樣子和對差異的包容。
父母愛子女往往隻是因為Ta是Ta,而咨詢關系中無條件積極關注與接納,從某種意義上說,也是無條件的愛的體現。
心理學家認為,無條件的愛是一段感情能夠長久的關鍵。
因為,我們為彼此的幸福不求索取的付出,以及無條件接納和愛彼此本來的樣子,能讓雙方都感受到親密的連結和幸福。
但它不是時時刻刻的,而是有些時刻的。
我們在親密關系中相愛的時候,大部分時候總是有條件的愛,而有些時刻會出現無條件的愛,正是這些時刻的存在讓親密關系和一般的關系變得不同,變得更激烈、更扣人心弦。
5. 想要一段好的親密關系,你有的時候也需要一點自我欺騙
當我們愛上一個人時,總是希望能夠了解到對方最真實的一面,知道『Ta是誰』,Ta擁有哪些優點和缺點。
不過,2011年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,如果想要更幸福,有時候你也需要一點『自欺欺人』的幻想,來將Ta定義為一個符合你期待的完美形象,即便這個形象與現實不符。
研究者對200對伴侶進行了三年的跟蹤調查。
他們發現,有一部分人會『理想化』自己的另一半。
在他們的描述中,伴侶的人格特質幾乎完全符合自己心目中對完美伴侶的想象,即便自己真實的伴侶並不存在這些特質《連他們的伴侶自己都承認並不具備這些優點》。
而當研究者將他們『理想化』的程度和對關系的滿意度做比對時,發現二者成正比:越對另一半擁有『積極的幻想』的人,越容易在關系中感到快樂。
但必須要提醒大家,這一條的意思並不是說為一些虐待性的關系尋找借口,或是鼓勵你自欺欺人。
前提是當你在一段堅實、健康的關系中時,適當麻痹自己,『欺騙自己』對方有多麼優秀,會讓你在這段感情中的幸福感真實提高。
6. 你之所以會對追求未果的人念念不忘,可能與你的『未完成情結』有關
很多人會對這樣的一些事情念念不忘:無疾而終的曖昧,未能走到最後的初戀,最終沒能表白的暗戀……這些令人放不下的憾事似乎都有著某種相似性——沒有結果。
完形心理學認為,人們之所以會對這些『未完成』的事情念念不忘,可能並不是因為這些事情有多重要,而是因為人們有著『未完成情結』。
研究發現,當人們看到有小缺口的圖形時,會條件反射地想去補全它,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圖形。
這是人們在很小的年齡就會表現出來的一種本能。
完形學派強調,不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心理上,人都會追求和構造一個完整且閉合的圖形。
人們近乎偏執地渴望生命中每件事都有始有終。
沒有結果的事伴隨著未被滿足的願望或需求,被人們帶入日後的人生中。
除此之外,比起已經完成的事情,我們對未竟之事的記憶也更為深刻。
在一項心理學實驗中,志願者被要求觀看中間夾雜著各種廣告片段的電視節目。
結果發現,比起看完完整的廣告,如果研究者在廣告結束前強行停止播放,志願者會對其中的細節記得更加清楚。
並且,即使在兩周之後,對於沒看完的廣告,人們依然能回想起更多細節。
情感困惑咨詢、婚姻修復、學習戀愛技巧或想找個人聊聊天,請搜索公眾號:紅兔情感